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日前,全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会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李希指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充分认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旗帜鲜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要齐心协力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政治性,提高思政课吸引力和实效性。
确保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方向
党的领导是高校思政课建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障。在党强有力的领导下,思政课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真正实现意识形态功能最大化。
我们党始终把思政课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对思政课改革进行全面政治指导。构建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可读性相统一的立体化教材体系;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可信、可敬、可靠的高水平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好发挥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育人优势;建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给思政课建设和思政课教学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建好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党委将马院作为重点学院进行建设,为思政课构筑优先发展的优质硬件与软件平台;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思政课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重要保证;不断深入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自身建设长期形成的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凡此种种,使思政课教师有信心有能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坚守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
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存在之基、发展之源。缺乏政治性,思政课就没有灵魂和高度。思政课政治性表现在关心国内外政治现实,探索人类政治发展普遍规律,把握正确政治理念和主流政治价值,培养政治素养,确立远大政治抱负。增强思政课政治性,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乐为、敢为、有为,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政治性与思想性、理论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的政治性与思想性相融合。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与思想性相辅相成。思政课教师是传道者,政治信念要坚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准确阐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世界观、历史观、方法论,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家国情怀,聚焦时代和社会,关注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以思想性凸显政治性的魅力。要立足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精神,汲取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精华,培养大学生思想穿透力,开阔大学生思想眼界,提高大学生思想境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高尚思想情操扫除阴霾沮丧、抵制低级腐朽、拒绝平庸低俗。
教学的政治性与理论性相融合。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寓于理论性之中。“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完善知识结构,夯实理论功底。把握纷繁复杂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本质,讲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把理论讲出灵气、地气和底气。以透彻的学理分析、严密逻辑、理性思辨回应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吸引学生,引导大学生立鸿鹄之志、树立远大理想。
教学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相融合。艺术性是实现政治性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同志曾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空洞枯燥的说教会消磨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胆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话语体系,利用好新媒体新技术,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让大学生“抬得起头”“听得进去”,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因材施教;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授之以渔,推进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能力体系转变;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教师的良好品格感染学生,为大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文章转载自南方日报,作者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