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思政首页 > 全部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 > 学习 > 正文

名师出高徒:他们都曾是伟人的老师

来源:共产党员网  更新时间:2021-09-10  查看次数:[]

在9月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第37个教师节。老师常常被比作园丁,用自己辛勤的浇灌,换来硕果累累、桃李芬芳。

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追寻救亡图存的道路上,遇到了多位给他以启发和帮助的良师益友。毛泽东也一直牢记恩师的谆谆教诲,始终对他们充满尊敬和爱戴。


李大钊:他是我真正的老师

李大钊是中国革命的“播火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更以高尚的人品、渊博的学识和亲切平易的待人风格,感染和影响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革命者。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大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实际成为北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在研究会所在的“亢慕义斋”里,有一个操着湖南口音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地阅读着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书籍,并常常向李大钊学习讨教理论之奥义。他就是当时的北大图书馆助理员——毛泽东。

在北大工作期间,毛泽东和李大钊有了更多面对面深入交流的机会,得以系统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就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成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毛泽东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在李大钊先生的影响下,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李大钊是我真正的老师。”


徐特立: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徐特立是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他将毕生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教书育人以救亡图存的事业中去。在寻找革命道路的征程上,他与毛泽东互相启发、互相影响,从师生变为战友,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从1913年入学到1918年暑期毕业,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与徐特立结下了长达5年多的师生情缘。其间,徐特立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对毛泽东的学业和思想有重要的帮助和影响。

1926年12月,徐特立与刚刚结束湖南农民运动考察的毛泽东促膝长谈,毛泽东向老师谈了自己对于大革命的方向、未来中国的出路等一系列看法,这些都最终影响了徐特立,使得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浪潮中去。

1927年5月,阴霾笼罩着中国,大批共产党员遭到逮捕屠杀,在这样严酷危急的形势下,50岁的徐特立毅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徐特立参加了南昌起义,又投入到瑞金苏区的识字运动中,为苏区的教育工作贡献了力量,他还以57岁的高龄成为长征队伍中年纪最大的同志。

1937年,毛泽东在给徐特立六十寿辰的贺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高度赞扬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品质,并号召全党同志向徐老学习。徐老七十寿辰时,毛泽东又送去了“坚强的老战士”的亲笔题词。


邵飘萍: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邵飘萍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他坚持办报救国、新闻救国的理念,勇敢地战斗在反抗军阀统治的舆论前线。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学导师,他参与发起了新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大新闻研究学会并担任讲师,首次在中国将新闻学术研究和新闻教育引进大学殿堂。他还撰写了《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两本教学专著,为中国的新闻教育和研究立下开山之功。

在《京报》报馆工作极为繁重的情况下,邵飘萍仍坚持每周去北大红楼授课,除了教授新闻理论,他还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到劳工运动、同盟罢工等调研报道的新闻实践之中,他办报救国等先进务实的新闻思想影响了一大批优秀进步青年,毛泽东就是其中一员。

毛泽东作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会员,聆听了邵飘萍讲授的《新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深深地被其记者应“主持公道,不怕牺牲”“侠义、勇敢、诚实、勤勉”等观点感染和打动。“五四运动”爆发后,回到湖南的毛泽东创办并主编《湘江评论》,这本刊物很快成为宣传革命思潮的前沿阵地。可以说,青年毛泽东新闻观的形成以及文章风格的磅礴大气,与邵飘萍不无关系。

1925年,在李大钊等人的介绍下,邵飘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与党组织保持秘密单线联系,用自己社会名流的身份做掩护,为党搜集到许多关键秘密情报。牺牲六十年后,他共产党员的身份才被公开。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亲自批复他为革命烈士。

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三尺讲台系国运,一生秉烛铸师魂 。

他们都曾是伟人的老师,也是英勇无畏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们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给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增添了一抹鲜红的色彩。


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追忆他们的往事,也祝愿天下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

上一条:党史学习有感:当代青年应当如何度过一生

下一条: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弘扬抗击非典精神,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关闭

南方医科大学 ( 粤ICP备05084331号 ) ?2013 s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