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研究生教育 >> 学生培养 >> 正文

来自研究生的乡村观察:塱头古村的历史文化底蕴

发布时间:2020-10-15    点击量:

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乡村振兴要让人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文化遗产是乡土文化的精华,也是乡村振兴的文化驱动力,是乡村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宝贵财富。当前,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遗产日益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

106日上午,任映红教授带领硕士研究生李豆、沈玲、陈荟如实地走访花都区塱头古村,一起领略古村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塱头村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中部,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是广东省古建筑品种较多、文化内涵较丰富的古村落之一,2014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图1 古村入口标识)

一、走进塱头古村,领略岭南建筑风格

进入塱头古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长排由青砖墙构成的古建筑群,坐北朝南,是本村历史建筑集聚和观光旅游的主街道。建筑群主要有本村现保存完整的明清青砖建筑近400座,以祠堂及书室为主,其中内含祠堂、书室、书院约30座,炮楼、门楼共5座,具有浓郁的岭南建筑文化特征。这些古建筑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和民间个人的帮扶、改造下,保存较完好,基本保留了古村落原始风。恢弘、规整、多姿而又苍老的古建筑群显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恍如时光倒流,仿佛进入一个大型的岭南园林古建筑博览公园。

(图2 塱头村古建筑群)

二、倾听村落历史故事,领略古村传统文化

师生一边走访考察,一边与当地村民聊家常了解古村的乡风文明建设,也听到许多长者讲述着古村的历史故事,有“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有“奉旨放木鹅、不忍多占地”、以及建造“青云桥”、“铁汉公”等许多民间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经过查阅大量的古村资料,塱头村的神奇而又瑰丽的故事使人惊叹,也让我们深入了解到故事中传递和蕴含的传统文化,及古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

一是耕读文化。塱头村是珠三角地区著名的“进士村”,村民历来尊师重教,崇尚“耕读文化”,信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价值观。云伍公书室、谷诒书室、文湛公书室….在这里,与其他古村落最大的不同,就是处处见书院,处处闻书声,处处飘书香,这些首尾相连的书院,以及书院举办的国学夏令营活动和道德礼仪活动便是村中尊学重教历史的最好见证。

(图3-5 古村里明伦书院的国学课堂)

二是孝道文化。在塱头古村,孝文化的传承历久弥新,村中保留着许多与敬老传统有关的民俗活动,如每年重阳节,会为全村60岁及以上老者集体做寿,大摆筵席并分猪肉。除此之外,塱头村还建有“孝道文化主题公园”,由“孝心桥”、“孝心祈福树”、新编《二十四孝》等组成,意在让人们了解先贤行孝的故事,提高责任感和道德水平,传承孝道、弘扬孝道。

(图6 孝道文化主题公园)

三是廉洁文化。塱头村古有先贤黄皞“铁汉公”、“金木鹅”的廉洁故事,今有“廉洁文化”主题公园,以黄皞廉政的历史事迹典故及廉洁词楹联、箴言名句为主要内容,借以告诫世人官以廉政、民以廉洁,足以见证古村对廉洁文化的重视、传承和发扬。

(图7 采访在古村中办书室做公益事业的企业家)

在领略塱头古村的历史传统文化之余,我们也了解到另一种别具一格的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民俗活动和传统美食。在塱头古村,有流传上百年的元宵灯会、舞狮武艺、粤曲表演等民间艺术活动,多集中在春节、元宵节进行表演,形式不多却很有本村特色;有代代相传的民间家常菜,鱼酱、豆豉焖牛仔肉、南乳焖猪肉等菜肴香味可口。他们都以不同的形式在塱头古村生根、传承和发扬光大。

塱头古村是广州市花都区最典型的古村落之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讲之不尽。通过此次调研,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见识到穿梭百年的古村落及其历史文化。古村实地调研也让我们不禁反思,涵括塱头村在内的许多广东省古村落乃至全国,还存在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时代的冲击下正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仍值得我们去挖掘、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2019级研究生沈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