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我院2024级研究生徐瑞在《羊城晚报》理论版上发表理论文章《以战略思维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原文如下:

战略思维作为一种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预见未来的思维方式,是我们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工具。它要求人们从整体上、长远上、根本上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现实问题,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和自觉。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因素繁多、关系复杂、问题艰难、矛盾尖锐。战略思维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等特征,使其成为我们推进复杂系统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对于我们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坚持用战略思维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伟大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安全、党建等多个领域,需要具备高度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战略思维来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坚持战略思维是统筹系统工程的客观需要。一方面,战略思维具有全局性,我们只有由此才能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趋势和全局问题,明确改革的目标和任务,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避免片面性和碎片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局性的改革,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维度,要对改革中的问题全面分析,意味着不能把改革割裂成独立板块来推进,而是要视为有机整体,通盘考虑、协同推进,确保全局性和有效性,避免改革系统性失衡。另一方面,战略思维具有长远性,是一种具备长远眼光的思维模式,不仅考虑当前,更着眼未来。在改革中,有些问题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但有些问题特别是涉及深层次利益关系、深层次体制机制的问题,短期内是难以妥善解决的。对此,战略思维能有效推动我们从长远考虑,在制订改革方案时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确保改革措施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坚持战略思维是应对改革挑战的必然要求。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是由大量局部性问题综合构成的,而局部性问题之间同样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与困难,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战略思维的综合特性、层级结构及动态演变,有助于我们全面剖析这些挑战与困难,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制定应对策略与具体措施。在面对种种困境与挑战时,充分运用战略思维,始终保持冷静与理智、综合统筹考虑各个局部性问题,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与信心,才能确保改革事业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坚持战略思维是把握改革重点的关键举措。战略思维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尤其是在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利益关系、把握改革重点与全局方面。战略思维是具有辩证思维的哲学智慧,帮助我们牢牢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确改革的重中之重,将资源与精力集中于关键改革问题的解决之上。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战略思维的贯穿运用,使我们统筹兼顾好各领域各环节,确保改革的全面性与协调性,也指导我们在统筹兼顾中运用辩证思维,善于把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重点,牵住事物发展的“牛鼻子”“衣领子”,努力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推动改革举措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战略思维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得到具体体现
体现在经济领域改革的系统谋划。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14个重点改革领域,并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放在首位。深入贯彻落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需要我们持续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经济安全能力保障等。这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举措和谋划,正是基于战略思维的贯穿运用和牢牢把握坚持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将经济基础变革同上层建筑变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既着眼于当前经济形势与迫切需求,又深思熟虑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与潜在风险,充分展现了战略思维的前瞻性与务实性。
体现在政治领域改革的全局之思。《决定》明确指出:“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这一系列改革谋划,不仅关注政治体制本身的完善和发展,还考虑政治体制与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协调性。这充分体现了战略思维的综合性和层次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政治领域改革中,我们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政府效能,确保政策科学性和执行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法治建设,确保改革措施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体现了以战略思维为引领的全局之思。
体现在文化领域改革的高瞻远瞩。“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决定》立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明确改革路径和具体举措,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坚定不移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引向深入,加强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密切关注当前文化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准确把握未来文化发展趋势和可能性;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在这一场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中,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问题,努力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充分展现了战略思维的动态性和预见性。
此外,在社会、生态文明、安全、党建等领域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战略思维指导我们秉持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以战略思维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强化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我们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措施相互衔接、协同推进;制定科学合理的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明确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表;加强改革措施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建设,确保改革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和落地生根。
强调基层实践与民众参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密结合基层实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精准落地。我们应积极鼓励基层单位在改革中发挥探索精神,创新实践模式和路径,及时分析总结,为全面推广积累宝贵经验。同时,加强群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建设,确保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加强政策协调与机制创新。为实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强化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和资源整合,防止政策冲突和资源闲置。此外,应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提升风险防范与应对能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必须在稳定可控的环境中进行。我们应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应对机制,及时发现并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同时,加强应对风险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应对未来各种复杂局面和挑战。
注重试点探索与总结经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注重试点先行,通过在部分区域或领域先行先试,积累实践经验,逐步推开。战略思维要求我们在改革中注重实践探索,通过试点试行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方案,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试点是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改革的重要方法。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出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这充分说明了试点先行在改革中的关键地位。通过试点先行,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改革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改革方案,确保改革措施更加符合实际。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改革的成功率,还能为全国范围推进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新时代,坚持运用战略思维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重视基层实践和群众参与、倡导试点先行、强化政策协同和机制创新以及加强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充分运用战略思维,持续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展望未来,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战略思维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选择,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改革模式和方法路径,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窗体顶端
原文链接:https://ep.ycwb.com/epaper/ycwb/html/2024-11/29/content_6_679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