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预聘长聘制改革的成效、问题及优化建议

作者: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 10:18

    预聘长聘制是高校为选拔长聘教师而采取的一种有着明确标准和考核期限的“前置性遴选规则”机制。

中国高校预聘长聘制的演进与成效

199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破除专业技术职务和干部职务终身制。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实施全员聘用制,个别高校尝试以“非升即走”“末位淘汰”等为代表的教师聘任制度改革。2014年,教育部开始推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改革试点院校试行“准聘-长聘”制度。同年,《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获得批准,方案中明确实施教师的“准聘-长聘”制。这标志着中国高校正式启动预聘长聘制度。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行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加强聘期考核,准聘与长聘相结合,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随后,以“预聘-长聘”制度为标志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逐步在我国众多高校中推广实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实施预聘长聘制(准聘长聘制)的高校有100余所,双一流高校当中大约有70%已实施,一些非双一流高校也在推进相关试点。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进,预聘长聘制改革所体现的价值以及取得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提供有效抓手。二是为破解原有高校教师治理体系的问题提供了有益探索。三是为推进高校和教师队伍的高质量类型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高校实施预聘长聘制存在的不足与困境

1.对该机制“高竞争”“高激励”和“双选制”的系统性认识不足;

2.对该机制相对更加适用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实施条件认识不足;

3.对该机制融合学术评价、组织评价和教育评价的属性认识不足等。

中国高校实施预聘长聘制的前瞻与优化

1.进一步发挥好高校办学自主性,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目标实施改革

一是高校自主决定在什么阶段、在什么时间、以何种方式实施预聘长聘制,防止随大流、追热点。二是高校自主决定实施什么样的预聘长聘制,防止简单照搬、名不副实。三是高校应当合法合理应对改革过程中的摩擦及产生的多方面影响,统筹推进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防止为了改革而改革以及越改越乱等问题。

2.进一步推进教师的类型化发展,推进高校和教师分类评价改革

推进教师的分类评价,应当把握好学术评价、组织评价和教育评价的关系。对于高校的评价,也应当大力发展类型化评价。

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有效流动的服务保障机制,充分保护和利用人才资源

第一种是纵向维度的流动,表现为优秀的教师能上,不合格的教师能下。第二种是横向维度的流动,表现为教师在不同高校、不同区域的流动。第三种是类型维度的流动,表现为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发展条件、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术职业路径,进而适用于不同教师类型的评价标准。

【作者:秦冠英 王云海 秦东方,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252期


下一条:重庆大学发布智慧医疗大脑 构建未来AI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