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向+兴趣”为导向,构建识别遴选及动态评价新机制
一是构建科学识别机制。构建科学识别机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需要打破将智力因素等同于发展潜力的思维定式,兼顾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注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避免仅以单一的智商或者认知能力水平作为评价指标,同时采用灵活多样的测试方式考查学生。
二是构建动态评价机制。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非线性特征,需进行长周期跟踪与动态评测。高校可在学生成长的各个关键时点,从思想品德、学术志趣、课程学习成绩和科研学术能力等维度实施发展性综合评价。
三是探索博士生资格考试。博士生资格考试不仅是博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把关环节,更是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学术能力的关键抓手。作为一项系统性学术训练,博士生准备、参与资格考试的过程,也是其知识迁移及提高认知技能的过程,因此博士生资格考试应将分流淘汰和育人功能有机结合,实现以考促学、以考促研的有机统一。
以“高本衔接、本研贯通”为路径,构建拔尖创新人才长周期培养新机制
一是强化“高中—大学”有效衔接。其本质在于构建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志趣发展的连续性教育生态。建立“高中—大学”强连接关系的重点在于帮助新生形成专业认同、激发学术志趣,进而为进入大学做好学术准备(academic preparation)。
二是推行项目制进阶式学习。项目制学习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式学习方式,它从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出发,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协作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案或产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应依据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和迭代性,构建从大学一年级的工程体验项目到高年级的工程顶峰项目的进阶式项目体系。
三是实施本研贯通培养。本研贯通培养的核心在于增强学段间和学科间的关联性,减少重复培养环节,进一步强化学生在纵向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整合与专业研究能力。高校可通过构建本研一体化的培养计划、实践计划和科研计划,为学生提供连贯性的成长路径。
以“专业(领域)知识+科研(产业)场景”为核心,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新机制
一是促进在科研(产业)场景中学习专业(领域)知识。高校可依托部省级及以上科研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等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将优质科研资源和前沿创新成果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环节,实现“平台支撑育人、课题驱动学习”的良性互动。
二是推动在科研(产业)场景中运用专业(领域)知识。高校应通过实施“早进项目、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的“三早”机制,鼓励学生参与“揭榜挂帅”等科研攻关任务,提升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建立“产业—科研—教育”协同机制,将企业需求、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形成“以用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
三是推进在科研(产业)场景中生产专业(领域)知识。高校应主动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嵌入产业场景,让学生贴近产业发展前沿,并在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中生产专业(领域)知识。
【作者:章熙春,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