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日前,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建设“通用+特色”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一批高校智慧课程。
开设AI通识课,是时代所需也是学生所盼
寻找科研选题灵感、搜索学术热点、提炼文献重点……在高校,大学生使用AI日益普遍,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对3000多名高校师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近六成高校师生每天或者每周多次使用生成式AI。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无处不在,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黄华认为,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是时代所需,“开设AI通识课,核心是帮助学生构建对人工智能的系统认知,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AI通识课应设置为必修还是选修?
有同学认为AI通识课要开必修课,增加大家对AI的认识。大学生使用AI,可能引发学术诚信、过度依赖等问题,需要在合理引导和规范约束下利用,开设必修课就是很好的办法。
然而,也有部分同学不赞成AI通识课成为必修课,他们或担心课程难度过高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怕加重课业负担,或对课程不太感兴趣,不愿意被“强制”学习。
有学生提出折中的办法——可以将AI相关知识加入到当前通识必修课中。
“每个学生都有必要学习人工智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吴文峻看来,人工智能已经走入千行百业,不管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离不开人工智能,而高校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也是大势所趋。
AI课程落地,助力人工智能素养培养
“当前AI课开设为全校必修课比较普遍。当然,目前高校的必修通识课已经不少,因此也有部分高校将其设为选修课。”黄华表示,“人工智能知识面宽,课程设计如何把握宽度和深度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开设起来并不容易。”
当前,高校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设计AI通识课的?
像北航一样,以通识课程为抓手探索打造AI课程体系的高校有很多,如复旦大学推出100余门AI领域课程供学生选修;浙江大学推出“人工智能基础”系列通识课程,面向三类专业学生开设A、B、C三类课程……在北京,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不再只是自发行动。2024年7月,北京市教委发布《关于深化高校专业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人工智能素养能力的意见》,推动市属公办本科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全覆盖。在政策驱动下,北京科技大学分文理定制《人工智能通识课》、北京建筑大学结合学校特色开设《人工智能导论》通识课程……
优化课程设置,尽快形成能胜任的师资力量
“当前开设AI课程,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就是师资问题。人工智能发展速度很快,各学校的相关师资储备严重不足。”“各个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系统的师资培训,尽快形成能够胜任课程要求的师资力量。”“要切实解决师资问题,可以充分调度其他学科对AI感兴趣或者擅长应用AI的教师,共同开设AI通识课,或通过慕课等方式,借助外部资源来解决授课问题。”
“要开好AI通识课,还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应重视实践教学,构建分层实践体系,实现因材施教,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在易于理解、可操作的动手环节中,建立起对人工智能抽象概念的直观认知和能力迁移。二是要结合学校特点对课程进行定制化设计,如具有行业特色的高校应根据优势学科将AI课程做深做实,做出自己的特色。三是需要资金保障,像是服务器和网络带宽资源、人工智能体验设备、实验室等都需要持续地投入。”
摘自《光明日报》202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