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会议召开
11月1日,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培养人”这一根本使命,抓住振兴本科教育这一核心,增强荣誉感、使命感、方位感、紧迫感,为努力实现本科教育全面振兴,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宝生代表教育部向各位教指委委员表示诚挚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他指出,本科教育居于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重要地位。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召开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出台系列政策,开展本科教学秩序大整顿。总体上看,聚焦人才培养、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汇聚了强大合力,呈现出良好开局。
陈宝生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一是要把全面振兴本科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持之以恒抓出成效。要从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人民群众期待、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要求出发,谋划和推动本科教育振兴。要从坚持和推进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的要求出发,谋划和推动本科教育振兴。要从落实“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要求出发,谋划和推动本科教育振兴。二是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全面振兴本科的第一要务。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就是“社会主义”,这是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要在理想信念教育上见实效,在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上有突破,要在教育途径和模式上有创新。三是牢牢抓住“教”这个核心,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广大教师要做到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方法技术娴熟,立德树人、德育为先,以爱为核心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真正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是要紧紧抓好“学”这个根本,教育学生刻苦读书学习。要狠抓学生刻苦学习,解决好学生学习态度、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问题。要狠抓学习资源建设,专业要建“强”,课程要建“优”,资源要“到位”。要狠抓本科教学秩序整顿,严格过程管理,严把出口关。五是切实抓住“创”这个关键,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加快完善高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着力深化评价制度改革。着力深化管理制度改革。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林蕙青主持会议,并宣读了《教育部关于成立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通知》。陈宝生、林蕙青共同为111位主任委员颁发了聘书。
林蕙青强调,新一届教指委要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好参谋咨询、指导引领、凝聚队伍、监督推动重要作用。要抓好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指导高校抓好教学秩序大整顿,抓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落地生根,指导高校抓好专业内涵建设,抓好建设“金课”、淘汰“水课”,抓好教材编写和使用,抓好教师教书育人,抓好学生刻苦学习。要确保参与教指委工作的时间和精力,严格遵守章程,严格要求自己,务求工作优质高效。
新成立的111个教指委(不含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出席成立会议,全体副主任委员、各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全体秘书长和部分委员代表共1600余人列席了会议。会上,8位主任委员代表作了交流发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对进一步做好本科教育工作和本届教指委工作安排作了专题报告。
经严格审查,新一届教指委最终遴选出委员5550人,包括主任委员111人、副主任委员710人,其中3611人是新任委员,占委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摘自 教育部网站 2018-11-01
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会召开
10月24日,教育部党组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会召开。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工作重点尽快转到狠抓落实上来,在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按照大会总体部署逐条逐项落实任务,努力解决好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教育问题,确保贯彻落实工作取得实效。
会上,教育部各机关司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汇报了关于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阶段性学习体会、贯彻情况和下一步落实举措,部党组成员结合分管工作作了讲话。在听取大家发言后,陈宝生充分肯定了一个多月以来,各司局和直属单位传达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工作取得的进展成效,认为各单位结合实际各有领悟,工作进展各有所得,工作部署各有高招,实现了预期目标。他强调,目前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已进入新阶段,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加强谋划、狠抓落实,大抓100天、奋进2019年,努力实现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作为。
陈宝生对下一阶段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在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把落实大会精神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实践。要用“四个意识”导航,时刻检查我们的工作是不是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是不是在大局下开展、是不是有利于维护核心地位、是不是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用“四个自信”强基,将之作为各方面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历史起点、理论起点。要用“两个维护”铸魂,这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障。二是做好顶层设计,抓紧制定政策举措,务求见到实效。要针对政策的不同进展情况,“准备上场”的抓紧研究,“已经开球”的尽快审议,“踢过半场”的加紧推进,“临门一脚”的推动实施,“赛后评估”的注重强化纠偏。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政策措施和落实工作的质量水平。三是准确判断形势,认清问题本质,保持战略定力,解决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要保持对形势的警醒,既充分认识成绩,也看到面临的挑战。保持对压力的警醒,将压力转化为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动力。保持对能力水平的警醒,按照贯彻落实大会精神对我们责任担当、工作能力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不断增强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陈宝生强调,实践证明,实施“奋进之笔”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要不断制度化、系统化。2019年教育“奋进之笔”要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核心,聚焦加强部机关与地方教育部门联系、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能动性等尽早谋划设计实施的项目、载体,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成效
摘自 教育部网站 2018-10-25
中国最大科学奖出炉:每年资助50位中国青年
11月9日,腾讯基金会于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宣布,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科学探索奖”。腾讯基金会将投入10亿元人民币的启动资金资助该奖项。同时,徐匡迪、王志珍、徐冠华、潘云鹤、许智宏等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将作为顾问,为科学探索奖未来的各项运作提供指导。
按照计划,科学探索奖每年将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方面的九大领域,遴选出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每年获得6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腾讯基金会表示,将陆续对外公布科学探索奖评审规则等更多相关信息,并于明年1月正式启动奖项提名和报名工作。
据了解,科学探索奖的资助范围将集中在: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学、化学新材料、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先进制造、交通建筑技术、前沿交叉技术,这九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领域。腾讯基金会介绍说,科学探索奖的获奖人年龄上限为45岁,每年将有5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有机会被遴选出来。一旦获奖,每人将连续5年获得每年60万人民币的资助。
科学探索奖发起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表示,设立科学探索奖是个非常好的计划,也是个必要的计划。人类文明的历史已有一百个世纪,头九十九个世纪,人类生产力的增长非常缓慢。到了20世纪,才有了革命性的科技发展,才整个改变了人类世界的面貌。希望这个奖的设立能鼓励年轻人走进科学技术的领域,去探索未来和更远的世界。
科学探索奖发起科学家们表示,科学探索奖的评审将坚持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原则,真正让评审机制、流程和评审结果由“科学家们说了算”。同时,科学探索奖的评审将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所有科研成果不以商业诉求为目标。
据悉,科学探索奖还将设立顾问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科技领域政府管理资深人士为顾问,为奖项运营提供指导。同时还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保证奖项的评审机制和监督机制的透明和有效。担任科学探索奖顾问委员会主席的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表示,希望科学探索奖能成为青年们投身科学事业、攀登科学和技术高峰时的一种力量。也希望科学探索奖能得到全国青年们的热烈响应,有更多的青年投入到这项评奖中,带动青年真正对自然科学莫大的兴趣,把民族的创新精神不断发展起来。
科学探索奖的发起科学家们表示,过去,很多科学奖都是对已取得科技成果进行奖励,而科学探索奖将要奖励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从事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的未来可能。鼓励探索,激励未来,是科学探索奖主要的目标。
科学探索奖发起人、北京大学饶毅教授表示,尖端的科学,前沿的技术,对于我们中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有自己原创的发现。只有我们自己原创的发明,才能引领我们中国往更深更高发展,因此要特别重视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希望这个奖项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技术是“雪中送炭”式的激励,为他们未来在中国做出杰出的成果,进行非常强有力的支持。
摘自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1-17
亚洲大学联盟首部高等教育研究报告
在清华大学发布
11月9日上午,亚洲大学联盟首部高等教育研究报告《亚洲高等教育展望2018》发布会暨圆桌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出席发布会并致辞。来自亚洲大学联盟的教育专家共聚一堂,共同探讨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热点研究课题。
杨斌对亚洲大学联盟首部高等教育研究报告正式出版表示祝贺。他指出, 随着亚洲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亚洲高等教育也日益崛起,教育和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亚洲悠久的文明中蕴藏了丰富的教育理念,亚洲大学联盟将奉行“开放”的精神,汲取中西高等教育的优秀理论和成功经验,通过年度研究报告,探索适合亚洲的大学发展之路。
《亚洲高等教育展望2018》从全球、区域和国别的视角考察了亚洲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进而以亚洲大学联盟作为重点案例,讨论了亚洲大学的宗旨、使命、办学实力与特色、学术研究表现以及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报告专题研究了国际教育合作、创新和创业教育以及亚洲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动向,汇报了对亚洲大学联盟成员的调查研究成果,呈现了联盟成员对本校发展目标和重点的说明、对世界高等教育和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理解以及对亚洲大学联盟发展的期望、需求和贡献方式。报告在结论中就亚洲大学联盟发展方向和需求提出了政策建议。研究指出,亚洲高校可在教育质量保障、全球问题研究与政策咨询、公共关系发展、大数据跟踪评估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
清华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李勇在致辞中指出,《亚洲高等教育展望2018》内容涵盖亚洲各国的大学发展现状、策略与未来方向,包含大量的案例与数据,对于推动亚洲大学教育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产生深远影响。他期待亚洲大学的出版社能够在亚洲大学联盟的平台上,彼此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亚洲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报告第一作者钟周表示,《亚洲高等教育展望2018》的出版是一个新的起点,目的在于对亚洲高等教育的身份特征和发展动态形成深入理解。研究采用基于行动研究中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探究模式,考察高等教育与亚洲可持续发展之中的责任和影响,在记录和阐释过往经验与洞察现状之中,共商、共建、共享亚洲大学的未来之路。
发布会结束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举办了亚洲高等教育圆桌论坛,来自9所高校多个学科领域的十余位教育问题专家和学者高度评价了《亚洲高等教育展望2018》的研究成果,并对下一年度的报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亚洲大学联盟是基于亚洲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由清华大学倡议发起、来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15 所初创成员共同建立的高校联盟,于2017 年4 月29 日在北京成立。亚洲大学联盟每年发布高等教育研究报告。报告旨在加深对亚洲高等教育体系的了解,更好地理解亚洲高等教育面对的挑战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从而推动联盟成员努力实现对高等教育的共同愿景。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张春铭 2018-11-12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60周年
学术评价论坛举行
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协办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学术评价高峰论坛近日在京举行。中宣部新闻出版局、中国期刊协会、中国人民大学、江苏省哲学社科联、《新华文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负责人及3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
会上,书报资料中心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陈平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解超等代表回顾了书报资料中心的发展历史,为书报资料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中宣部新闻出版局负责人指出,当前出版业面临良好机遇,希望书报资料中心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改革创新,成为有质量、有品味、有权威性的学术出版高地。中国期刊协会负责人则希望复印报刊资料在坚持正确出版导向上发挥示范作用,在坚持学术期刊出版质量和创新上发挥引领作用和先锋作用,在编辑队伍建设上发挥带头作用。
会议第二阶段主题为“积淀•开拓•创新:‘人大学术成果评价’的探索与发展”的学术评价论坛上,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室蔡蓉华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宝瑞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叶继元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益东研究员等知名学者结合各自的研究领域,做了相关主题的主旨发言。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柯进 2018-11-21
京津冀高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践创新能力大赛举行
11月16至18日,首届京津冀高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大赛在天津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大赛由天津市教委、北京市教委和河北省教育厅共同举办,来自天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9所高校的125名选手参加。经过激烈的角逐,共有22名选手获得一等奖,20名老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天津市教委副主任白海力希望大赛能够成为京津冀地区特别重要、在国内也有影响的一个研究生教育品牌。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吴刚认为,本次大赛搭建了一个交流、思考与实践创新的平台,为教育硕士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新例证和新方法。
大赛承办方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高玉葆教授表示,本次大赛开启了新时代京津冀教育硕士协同发展的新征程,通过建立健全沟通长效机制,资源共享,深入推进京津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为标准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育硕士人才,提高三地未来基础教育师资水平,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黄蔚 2018-11-20
“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法治发展”研讨会
在上海举行
近日,“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法治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华东政法大学举行,50多位专家围绕近四十年来中国法治的成就经验及改革方向展开研讨。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编辑部承办。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对中国刑事立法四十年发展历程作总结回顾。他认为,1979年《刑法》标志着我国完成了认定犯罪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转变;而1997年《刑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刑事立法的日趋完善。陈兴良提出,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与完善、刑法修正案修法方式的不断成熟是过去四十年刑事法学发展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王轶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从1978年到2018年的这四十年,是民法典的起草和编纂一直在路上的四十年,我国民事立法在体系、制度、概念和理念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他还根据民事立法的基本经验,提出新时代我国要制定出一部立足中国国情、面向21世纪的科学的民法典。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原校长何勤华对外国法制史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梳理。何勤华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批教材、专著、论文开始出版与发表深化了外法史的学术研究,通过外国专著的译介和探究,彰显了外法史研究的魅力与价值。此外,外法史高端人才的培养依旧任务艰巨,外法史学科地位亟需被重视。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董少校 2018-11-20
首届西湖高等教育论坛举行:
发布联合宣言 强调国际合作
10月20日,西湖大学成立大会当日,首届西湖高等教育论坛(Westlake Forum on Higher Education)在杭州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二十余所高校校长及代表出席了论坛,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主持了首届论坛。
西湖高等教育论坛是由西湖大学发起并举办的国际性论坛,计划自今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初衷和主旨是邀请来自全球的知名大学校长和代表,深入探讨当今大学面临的挑战并共同寻求解决思路。施一公表示,希望西湖高等教育论坛能为大学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高层对话提供空间,成为一个分享智慧与凝聚共识的互动平台。
首届西湖高等教育论坛围绕“大学在解决全球问题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大学在科技进步前沿的作用”两个议题展开。施一公表示,近年来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不断增多,中国目前所经历的变革在历史上前所未有;回顾中国的发展历程,开放、协作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分享之余,施一公代表西湖大学,感谢在场的国内外高校在这重要的变革时期,共同见证西湖大学的成立,同时提议将大家的共识作为《2018西湖高等教育论坛联合宣言》(以下简称《联合宣言》)发布,以促进全球高校之间的彼此扶持和合作共赢,更好地实现各自的目标,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及人类文明进步。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长Mark Wrighton表达了对《联合宣言》内容的高度赞同。他表示,在当今的美国,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研究型大学都致力于更多的交流合作,当高校把各自的资源一起联合起来时,我们可以共同探讨如何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这些挑战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一所大学,或者是仅靠一个国家都是无法做到的。”Mark Wrighton谈到,“但是我也坚信,有了像西湖大学这样的新型大学以及发展成熟的大学,在充满智慧的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美国纽约大学校长Andrew Hamilton期待《联合宣言》的签署能对高校之间的深入合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强调,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拥有群体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非常重要,这种感受能成为学生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学习的良好契机。”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王强 2018-11-05
当代美育、艺术教育的观念与实践
国际学术会议在京举行
“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巨人,不能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有高远的精神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广阔的胸襟和丰富的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养以及深厚的人生感和历史感。”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叶朗说。
日前,由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当代美育、艺术教育的观念与实践”国际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旨在以党和国家有关美育方针为引领,以传承和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为核心,在直面当代社会文化与艺术变迁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当代美育、艺术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实践问题,借以推动美育、艺术教育的观念变革与实践深化,倡导和强化美育、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郑萼指出,立足当下,面向发展,美育、艺术教育要兼顾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西方,有效激活当下文化建设的现代视角,不断探寻“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实践途径。
据悉,此次会议共收到与会学者提交的110多篇学术论文。来自国内9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俄罗斯、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家的130多位学者共同出席会议。学者们围绕美育、艺术教育观念变革及其实践发展所展开的多层次、多视角讨论,一方面促进了对美育问题的多元认识,另一方面也在历史与当下的学理审视中凸显了美育、艺术教育观念建构的可能性,在现实与未来的发展维度上策略地揭示了美育、艺术教育的实践指向,从而为在新时代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深入探索未来中国美育发展路径,提供了积极而有益的启示。
摘自 中国教育报 2018-11-19
高教新政
教育部印发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
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
近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统称“准则”),明确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划定基本底线,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准则强调,长期以来,广大教师牢记使命、不忘初衷,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服务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国家高度肯定,学生、家长和社会普遍尊重。但是,也有个别教师放松自我要求,不能认真履职尽责,甚至出现严重违反师德行为,损害教师队伍整体形象。为进一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结合新时代对广大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在广泛征求一线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根据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不同特点,准则分别提出十个方面的准则要求,提出倡导希望,划定基本底线。
准则要求各地各校立即部署扎实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要把准则要求落实到招聘、聘用、考核等教师管理具体工作中,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要以有力措施坚决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对于有严重侵害学生行为的,一经查实,要撤销其所获荣誉、称号,依法依规撤销教师资格、解除教师职务、清除出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录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任何学校不得再聘任其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等工作。
为使准则更好地落地执行、取得实效,同时还制定印发了《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和《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对违反师德行为的认定、查处等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学校的主体责任以及师德师风建设失职失责情形,建立违规行为的受理处理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摘自 教育部网站 2018-11-16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对不起良心的专业该停办了
“不能搞‘玩命’的中学,也不能办‘快乐’的大学。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教师‘认认真真培养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学校‘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投入不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今天举办的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这样说道。
吴岩认为,“回归本科教育”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共识和趋势,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他指出,为全面发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率先建设一流本科,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全面振兴本科教育。
“无论是在美洲还是在欧洲,大学都回归到培养人的问题上来了。斯坦福、MIT、哈佛大学都在讨论这件事。我留意到,哈佛的刘易斯教授写了一本书叫《失去灵魂的卓越》,讨论哈佛大学如何忘掉了教育的宗旨。没有一流本科的大学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没有一流本科的学科是忘掉根本的‘一流’。”吴岩说。
吴岩还表示,“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要特别警惕,我们的身子、脚已经迈入到普及化阶段里了,但是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精英化阶段,所有的事情都是用精英化的视角考虑,这样是不对的。”
对于全面整顿本科教学秩序,吴岩强调,“专业、课程、教师、质保,这四点有变化,我们整顿本科教育就有突破口。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有人说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腰,腰要是不好的话,这个人站不直,挺不起胸、抬不起头。因此,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应该停办了。对学生发生作用的是课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我们要把课程建好,就是要消灭水课,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
据悉,11月2-4日在宁波举办的“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本次论坛主题是“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 15个国家的近50位外国专家,以及国内百余所高校及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共1100余人参会。
摘自 中国高等教育 2018-11-04
教育部召开2018年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
教育部日前召开2018年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学习传达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批示,落实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推进会精神,对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全力打好三年精准脱贫攻坚战。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定点扶贫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意义,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定点扶贫作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阵地,作为贴近基层、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途径,作为培养锻炼干部、转变作风的重要方式,在推进脱贫攻坚上作出表率、作出示范。
会议强调,要准确把握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的形势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既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也认真查摆存在的问题不足。要针对重视程度不够高、干部选派不够有力、帮扶力度不够大特别是定点扶贫责任书落实力度不够等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科学确定定点扶贫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多元高效工作路径,完善工作考核激励机制。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拿出符合攻坚要求的推进措施、工作力度和工作作风,扑下身子全力以赴帮助定点扶贫县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摘自 教育部网站 2018-11-14
陈希: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1日在天津调研高校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把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贯穿高校办学治校全过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证。
陈希来到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历史学院,走进学生成长社区和宿舍,详细了解教学科研和党的建设情况,与师生亲切交谈,询问有哪些研究成果、党组织开展了哪些活动、学习和社会实践有什么收获。在天津大学图书馆党的理论和党史党建学习区,与师生交流理论学习情况,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学深学透、知行合一;来到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认真听取工作开展情况,要求党建工作与学术科研相促进、都过硬。在天津师范大学,观摩了思政选修课集体备课会,要求紧扣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透。
在与天津市有关负责同志和部分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座谈时,陈希强调,要全面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要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严密党的组织体系,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配强党建力量,加强指导和培训,增强做好党建工作本领;突出政治标准,严把发展党员关,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把先进标尺立起来,把先锋形象树起来。要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弘扬优良师德师风,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强综合素质。要全面加强高校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心系大局、勇于担当作为,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好。
摘自 中国教育报 2018-11-03
教育部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
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
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