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兵作战”到“有组织科研” ——中国科大为科研活动提供制度化保障

作者: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4日 15:07


2025年1月,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标志着中国科大在“有组织科研”战略上再添国家级平台。如果把传统科研比作“单兵作战”,那么“有组织科研”更像一支精锐部队——目标明确、分工协作、集中攻坚,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打硬仗”。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兴起,科研范式正经历深刻变革。精准智能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大化学学科优势及7个省部级平台资源,组建多学科团队,兼顾“独立研究”与“联合攻关”。“实验室遵循‘先定事、再定人’的科研组织原则,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协同攻关、学科背景多元、年龄梯度合理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中国科大构建了“自由探索、任务驱动、重大产出”的多层次创新体系,重点实施基础研究“理实工程”,聚力推进“有组织科研”,鼓励学科交叉和协同创新,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科大智慧”。

自由探索的沃土离不开制度保障。近年来,中国科大构建了全链条的青年人才接续培育体系:以“创新基金”支持青年学生和教师开展“高风险、高回报”的探索,以“领军人才项目”为青年学者提供“十年磨一剑”的稳定支持。

科研突破如同培苗育林,需要一定的时间和适合的环境。为此,中国科大推出“柔性考核”机制:对高层次人才,通过学术交流会进行3年至5年的阶段性总结,不作“计工分”式的硬性考核。“学校不会给科研人员设定条条框框,而是提供宽松的环境,让科学家能心无旁骛地追求科学真理。”“柔性考核”会不会让人产生惰性?对此,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舒歌群回应:“文化自信是底气,科大风格是内核。”这种自信源于双重保障,科研人员的学术自觉和管理者的专业判断。

近年来,中国科大不断探索科研管理新模式,构建校院两级网格化科研管理体系,形成“重点实验室、学院、科研活动、人员流动”四维联动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实施分类管理,为科研活动提供制度化保障。

摘自《光明日报》2025-06-05


上一条:写好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新答卷 ——苏州科技大学... 下一条:浙江大学以“四个聚焦”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