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头版刊发任映红教授的理论文章,题为“把人文关怀融入疫情期大学生心理服务”。
文章的主要观点是:
目前在校大学生多为“95后”“00后”,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通过思想引领把人文关怀有机融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有助于消除大学生“习得性无助”的弱者心态,树信心、提正气、勇担当,提高心理免疫力。
一要坚定信心,以科学理性筑牢心理防线。坚定的信心来自党的坚强领导,来自党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追求,来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来自“最美逆行者们”的无私奉献,来自全中国人民的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二要志存高远,以积极目标提振精神状态。当你设计确立一个合理可及的自我成长目标并不断接近它、实现它的时候,这个目标就会成为生命航标,成为内生动力和奋进潜力,会时时提醒你要自律自省、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在砥砺前行中练就过硬本领。
三要勇挑重担,以志愿服务彰显青春担当。时代呼唤担当,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中,迫切需要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鼓励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践行责任担当,让青春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成为“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的爱国奉献的生力军。
文章刊发后,被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工网、云南网、宁夏网等网站全文转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这是我院老师首次在《中国教育报》理论版上发表文章,也是近年来学校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发展、积极推进“三重建设”后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