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我校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校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院承办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举行。来自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师生、思政课教研中心教师代表参加会议。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叔文出席会议并致辞。

刘叔文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举办此次高规格理论研讨会,正是为了汇聚学界智慧,深化理论阐释,推动全会精神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刘叔文表示,期待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激发出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推动学校“世界一流医科大学”建设、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新疆大学博峰战略人才、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骆郁廷指出,思想引领力是思政引领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是实现全党思想上统一和行动上一致的根本保证。深刻把握党的思想引领力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指出,党制定规划有五条基本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制定规划的根本保证,立足国情与实事求是是科学方法论,以人民为中心是规划制定的价值立场和根本归宿,统筹发展与安全是必须坚守的战略和底线,而改革创新与开放合作则是规划制定的动力源泉与全球视野。
武汉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丁俊萍指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充分发挥党在协同推进“两个伟大革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杨凤城指出,大党建设强国要科学研判时代潮流与世界趋势,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整体布局;“十五五”规划建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符合当前发展要求,也是历史积累的重要经验;必须坚持以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障,持续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指委委员、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孙秀玲指出,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打破西方话语垄断的实践路径要重塑国际传播理念、生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构建完善对外传播机制,不断增强我国国际话语主动权;重构国际叙事话语体系,积极打好国际话语争夺战。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山东大学政党研究所所长臧秀玲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直面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痛点与难点,是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公共产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抓手。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指出,西方现代化基于西方中心主义,而中国现代化则强调自主性和本土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必须坚持自主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力波指出,赓续中华文脉不仅能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克服西方现代化带来的挑战,还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文化生态保障,在助力文化创新创造的稳健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梦云分享了自身赴希腊、罗马尼亚的交流经历,回应了当前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在历史文化、实践发展、价值理念三个维度的一些问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已在国际舞台上具有积极影响。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丽指出,要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强调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突破教育科技人才边界,促进人才链、创新链和教育链的融合;推进行政和生产领域的融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机制。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本次理论研讨会既是一次思想深处的“充电”,更是一次行动之前的“集结”。学校将以此次研讨会为新的起点,将“凝智聚力”的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力推动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院与思政课建设的内涵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医科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转自校园网,文/古韵妍、李思琦、潘秀辉 图/邓雅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