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性质对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从学科门类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所有本科学生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一门必修课程,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从理论所包含的知识元素来讲,不同的知识板块又分属于不同的学科类别,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哲学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属于经济学一级学科,科学社会主义属于法学一级学科。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跨度大,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实现从学科体系向教学体系的重要转变,重新建构一条与学科、与学生相关联的知识讲授逻辑。因此,课程的基本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其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基本思路,需要融政治性、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为一体。
1.1课程的政治性对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旨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具有高度的政治性。这个特点要求《原理》课程研究和讲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尺讲台无杂音”既是对《原理》课教师的职业要求,也是对建构课程知识逻辑的目标指导。这是《原理》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必须坚守的基本底线。
1.2课程的思想性对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还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部分,在整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具有历史厚度、理论深度、现实热度。教学要求大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理论来源,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创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价值,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蕴涵于历史长河的强大生命力,提高自身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原理》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必须明确的基本理念。
1.3课程的人文性对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有浓厚的人文色彩。课程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元素,要求学生浸透在文史哲等多学科的思想海洋中,整体地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掌握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要区别中找到科学、客观、历史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原理》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必须把握的基本维度。
1.4课程的实践性对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要求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对自己的新唯物主义思想的概括。揭示思想要接地气、思想要面对生活世界、思想要能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价值。在《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不离开“实践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关心“生活世界”,寻找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是学习、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方式。《原理》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必然要内含这样的价值原则。
总之,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科性质,其混合式教学改革要有讲述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体现历史厚度、理论深度、现实热度,蕴涵文史哲等多学科元素,追求生活世界的真善美中保持应有的张力。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混合式教学改革主要理念
2.1实现教学内容从原子式到系统化的转变
学生根据以往的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经验,仍然习惯性地把《原理》课当作一系列概念的混合体,认为主要背下几个概念就可以了。这种支离破碎的原子式的学习方式不仅无法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且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不解与误解,在正确认识世界和科学分析事物时没有方法论思维。一些在科学上很有建树的老教授在谈到的自己的科研经验的时候,都会提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对他们的深刻影响。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系统科学,以系统论的思想整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各组成部分的内容是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混合式教学改革要在教学内容上提前谋划,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打通理论壁垒,建构知识关联和一以贯之的知识逻辑。
2.2实现教学时空从静态性到动态化的转变
传统教学主要在静止的课堂内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突破了以教室为中心的观念、时空的限制,颠覆了传统教学流程,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有形与无形的可能性教学时空汇聚起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一种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自主性、互动式、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实现这种转变,主要的方式之一是引进翻转课堂。也就是,紧紧依靠信息化环境的日益优化,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提供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或相关文献、案例等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有关资源的观看和学习,思考教师留出的问题,师生回到课堂上一起完成解惑释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学生的前期学习既可以在课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也可以在化整为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块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2.3实现教学方式从单一性到多元化的转变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比较明显。混合式教学强调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会学习、思考、探究的能力,与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样重要。《原理》课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任务和目的不是单纯和单向的知识、原理的传授,而是要以问题来引导教学,通过双向互动与交流,集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回答学生的思想困惑,启发学生将知识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信仰体系。将信息、知识、智慧、素养纳入教学目标的多元要素体系中,将自学、问学、求学、导学转变成为教学过程的不同动态环节。
2.4实现教学主体从一维度到多维化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关系往往是一维度,即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混合式教学以自主学习、研讨交流为基本方式,教师扮演策划者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动者。混合式教学理念倡导教与学不仅体现在师生间,还体现在同学间,引导建立教学主体间的多维关系。混合式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状态,自行分配不同课程的学习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完成学习项目,提交学习作业。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网络平台寻找同伴一起讨论问题和交流心得,在交流中解决疑惑;可以与同伴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学习项目,在合作中学习他人所长、展示自己的能力;也可以将自己发现或困惑的问题发给老师,老师跨越时空限制给予及时反馈。从而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维度互动的学习机制。
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3.1教学目标
结合《原理》课的学科性质和混合式教学基本理念,《原理》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应该实现五个教学目标:一是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增强;二是学生个性化需求得到关注、个人能力得到培养,多元智能有一定发展;三是学生的知识体系完整、理论逻辑清晰、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并得到解决,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学术涵养;四是通过多元测评和过程测评,使学生成绩更真实,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五是教师理论修养和知识储备积淀不断提升,驾驭教学流程的能力和掌握学生学习节奏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教学投入促进科研能力和成果的发展。
3.2教学环节
做好课程开课前的总动员,如讲清改革方式、改革目标、自主学习章节、课时分配、教学任务、组织形式、考核方式等。做好每个项目的过程掌控,如具体任务的布置和要求,提供学习平台、学习指南和微课、文本、视频等参考资料,提出需要研究问题,设计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时时关注和介入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做好课堂反馈环节,用作业和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深入思考,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提高分析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及马克思主义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