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使高等教育的学习环境、教育资源、师生素养、教学范式、教育评价等要素呈现出新特征;从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体系等维度塑造了新范式。要从升级基础设施、构建成果互认机制、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制定伦理安全规范、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探索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新路径。
1.升级基础设施体系,筑牢数字化发展基座
以数字化推进高性能、全覆盖的新基础环境建设,是应对高等教育未来挑战的基础工程。一是要以科学理论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思想优势,贯彻“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理念,保障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所需投入,加快数字化设施系统升级、服务升级和功能升级。二是要以数字基建夯实数字化转型的物质优势,加快推动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数据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三是要以教育教学创新加强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广度,推广数字教材、生成式教学资源等数字资源,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方法和策略,促进知识与数据双驱动的改革创新。
2.构建成果互认机制,推动培养模式改革
数字学习成果的认可和互认,是促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深入推进的重要保障。一是要探索被广泛认可和应用的数字教育质量标准与评估体系,促进评价形式从结果评价向数据驱动的过程评价转变。二是要建立健全数字化学习学分转换准则和学习成果认证流程,实现学分银行、微证书、数字认证、电子文凭等互认互通,支持各类教育途径、教育场景下课程学分的积累与转换以及学历学位资格的认定。三是要推动建立可靠、透明的数字化学习成果互认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数字化学习过程可跟踪、可追溯。
3.锻造数字素养与技能,引领教育变革新篇章
数字素养培育是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新支撑,也是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教师交流合作的新途径。一是要开展“数字教师”建设行动,常态化组织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混合式教学、沉浸式教学、人机协同教学等技术以及在线平台、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教学助手等工具,同时激励教师积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此推动教师提升数字技能,适应数字技术变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二是要建设国内及国际教师协作研修网络与平台,增加高校教师数字社会交往交流新途径,促进教师互学互鉴,通过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4.制定伦理安全规范,保障教育质量与教育主体安全
为应对数字化带来的伦理安全挑战,必须确保高等教育中的数字技术安全运行。一是要加强学校、企业、政府在安全监管方面的合作,建立风险隐患监测、评估及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协同完善教育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准入审核制度。二是完善教育伦理规范,强化数据网络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反算法歧视等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数字教育技术产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在利用技术推动教育提质增效的同时,规范和合理约束技术应用。三是要强化师生数字伦理规范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数字教育主体的安全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引导其遵守数字社会规则,形成良好行为规范。
5.完善治理体系建设,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化为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提供难得机遇和无限可能,高校要本着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原则,更加积极地拥抱数字化变革。一是要加速推进信息系统与数据平台深度整合和一体化建设,强化数字化教育教学组织保障与协同协作力度,实现业务协同、流程优化、结构重塑、精准管理,推动教育决策和治理向以数据为核心的模式转变,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重大跃升。二是要适应数字化对产业变革的影响,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建设和应用优质数字资源,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完善数据驱动的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探索更加扁平化、精准化的治理体系。
6.深化教育国际合作,构建教育数字化共同体
教育数字化也给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带来了挑战,迫切需要相关主体携起手来共同面对。一是要持续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建共享,通过慕课、融合式同步课堂等形式,让“世界范围内所有人都能获得优质教育”的愿景加速成为现实。二是要加强国际产学研协同发展,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探索前沿科技,探寻产业创新,探求融合路径,实现高等教育跨界融通、全球联动式发展。三是要建立国际前瞻性战略研究基地,协同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规划设计、标准制定、监测评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安全管理、数字伦理风险防范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与合作,构建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共同体。
【作者杨宗凯: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 2024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