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专业调整的时代价值

作者: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11日 10:54

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全国累计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专业调整力度之大、频率之快、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充分体现出我国产业转型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对我国高校教育结构的持续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一轮专业调整的战略视角和超前布局

据教育部公布的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审批结果,2023年我国共新增备案专业1456个、审批专业217个(含国家控制布点专业160个,目录外新专57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6个,备案撤销专业点1670个。

频频发力的专业调整表明:我国高校专业已进入新一轮调整期。新一轮专业调整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预示着我国本科教育将向怎样的方向发展?

其一,本轮专业调整是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的客观要求。其二,本轮专业调整是构建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在需要。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起着龙头作用。其三,本轮专业调整是实现高校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由路径。  以淡化专业、强化课程为调整重点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改革方案》中提出了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思路:一是服务国家发展,二是突出优势特色,三是强化协同联动。但专业的增设并没有带来课程内容的变革,反而产生了课程知识更新相对滞后、出现“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方式等问题。而且,我国以往的专业设置往往受资源配置影响较大,资源配置越多,专业越容易固化和窄化,从而与市场需求脱节。国际高等教育经验表明,专业的“潮起潮落”比较罕见,而课程的调整则是常见且应该的。因此,未来专业调整的重点应是淡化专业、强化课程,通过课程改革推动专业改造,通过知识更新推进专业升级。

学科专业的“命运”不仅关乎高校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未来,只有充分发挥高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自主调节作用,按照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理念,通过课程改革推动专业改造,才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作者:邬大光(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摘自 光明日报 2024-06-11


下一条: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