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科技创新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核心支撑。新医科,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建设一流交叉学科,激发医学创新“核爆点”
回顾医学发展历史,学科体系布局随着科技创新大潮不断嬗变发展,科技创新推动学科发展的案例比比皆是。面对新挑战,医学院校要积极拥抱新技术变革,以解决健康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科汇聚和交叉融合,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学科发展新范式激发创新“核爆点”,彰显新医科的示范引领作用。
建设交叉学科并不意味着摒弃传统学科,而是在传统学科发展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在全球面临新发传染病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在传统公共卫生学科基础上,成立全球健康学院和全健康研究院,这一学科正是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合作打造健康研究新范式和人才培养新模式。
培育一流复合人才,锚定自主培养“新风口”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新医科强调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医学院校应依托综合性大学理工文科各学科门类齐全的学科优势,在原有医学课程体系中增设“医+工”“医+理”“医+文”等融合新课程,大力推进新医科建设。
现有医学高等教育的认证体系大多来自国外,医学院校应抓住新医科建设契机,立足国际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加强新医科背景下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先进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在构建世界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新格局中作出中国贡献。
锚定一流科研,打造生命科学领域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科技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水平医学院校要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提升重大疾病防诊治水平为导向,锚定“从0到1”原始创新目标,在肿瘤学、脑科学、免疫学、再生医学、生殖与衰老等前沿科学领域和人工智能、干细胞、基因治疗、细胞治疗、数字医学等未来技术领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引领性的创新研究和联合攻关,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打造生命科学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策源地”。
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医学院校应为多学科合作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健全有组织科研顶层设计,强化使命驱动的问题导向研究。实施“头部企业+研究院”创新联合体等模式,服务好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一流的科研首先来自“好”的科学问题,“好”的医学科学问题来源于对患者疾患的深刻认识,来源于对专业领域世界前沿的把握,也来源于无数次的失败。
为应对生命医学领域的全球挑战,医学院校还应加大科学研究开放合作力度,通过建立联合研究机构、推动科研人员交流合作、加强学生交流与实践等,深化国际合作,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医学科技人才。
【作者:江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摘自 光明日报 202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