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

作者: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9日 08:59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机遇和挑战,使人们高度关注传统教育方式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变革。但我们如果过度信赖、盲目使用人工智能,则将沦为“工具的工具”“机器的仆役”。那么,面对人工智能,教育应该如何变革?

超学科——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人文与科学互为手性镜像,是人的一体二象。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注重融会贯通、突破知识和学科的界限。要尝试打破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探索形成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高水平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平台,不断推动交叉学科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加大与企业、研发机构联合建设培养平台、联合培养高端人才的推进力度。聚焦未来5—10年,甚至更长远的前沿科技、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超学科项目化育人,开展未来大学形态的前瞻性探索。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文、理、艺、工的交叉融合、超学科融通提供了新的可能。

重思维——知识传授必须坚持思维导向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同样的知识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不是线性的,不少是立体树状的,更多是多维网状的。“思维模式”教育,即“超越知识点的思维教育”,这种教育基于“思维导图”和体现知识多维网状结构的教学内容,讲述人类在该学科、专业或领域的发展史上若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维方法和重大转折的特点以及颠覆性情景故事,并将这些关键知识点与若干思维模式、框架、体系变化的时间线连接起来,启发学生熟悉和掌握人类思维变化,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想象力。

量子思维和老子思想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量子学说从一诞生就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剧烈的变化。老子思想告诉我们,脱离或者违反自然的人,不可能获得幸福。我们要保持对人工智能的谨慎,因为它不是自然的“人”。我们发展人工智能是为了解放人类,而不是替换人类。

智能化——携手并驾驭人工智能

智能教育可以体现在学、教、评、治的方方面面:一是智能学习,借助人工智能让学习从模式化、标准化走向大规模的多样性、个性化。二是智能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打破实体课堂模式,突破时空界限,创建虚拟与现实融通无边界的多元课堂教学和智能课堂教学。三是智能评价,服务于学生个性化成长,围绕核心素养,推行多模态数据的、心理学测量模型与数据科学深度融合的智能化教育测评。四是智能治理,围绕服务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全过程,建立智能教育伦理评估与治理机制。

“超限”——未来人才与未来大学

笔者基于从事大学校级管理近30年的经验和感悟,对古今中外大学进行了比较:早期以文理学院为代表的经典教学型大学,即经院模式,可称为大学1.0;后来出现的科研和教学融合的大学,即洪堡模式,可称为大学2.0;在美国率先出现的科研领先、教学突出、服务社会的大学,可称为大学3.0;随着多学科、跨学科融合,超学科的出现,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合成生物学、纳米科技、人脑与认知科学的快速发展,未来会出现以“超限”教育为特色优势的大学,可称为大学4.0。所谓“超限”是指超越局限、界限和极限,超越离散知识点、单一思维模式、单一思维体系,用“最大的原则性+最大的灵活性”培养人才、推动创新。

【作者:钱旭红,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摘自 中国高等教育 2024年第15/16期


上一条:跑出新医科发展加速度 下一条:江苏大学:“三夯四融五问”新模式推动毕业生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