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学校就业工作新模式,通过“三夯”强基、“四融”壮身、“五问”增效,全方位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以“三夯”强基,从源头上促就业
夯实民生之基,落实校领导就业一把手责任。书记、校长亲自部署,分管校领导靠前指挥,联系校领导带头落实,校院两级共同推进的全员促就业的工作格局。
夯实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求职观。学校打造全链条全覆盖个性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体系,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程。每年学校开展公考类、银行类、基层就业项目等个性化指导课程。
夯实专业结构,建立招生就业培养联动机制。学校坚持以出口为导向统筹人才培养改革,构建学科专业点“红黄牌”专业预警机制,动态调整专业26个。
以“四融”壮身,从培养上促就业
产业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实施“123”计划,即每个学院至少确立1个战略重点合作地区、2个战略重点服务行业、3个战略规模合作企业,助力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
赛事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就业创业和综合能力。学校建立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职业规划大赛为龙头的赛事体系,做到竞赛与就业创业技能相结合。
创新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培养打造复合型特长人才。学校打造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能力拓展、实践教学四大课程平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科研链与教育链深度融合,培养科研创新积极能动性。将专业最新科学前沿、教师最新研究成果和科研创新经验等汇编入库,把优质科研资源和科研成果融入课堂;以本科生学业导师和研究生导师为牵引,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科研活动。
以“五问”增效,从服务上促就业
问需于生,从学生需求侧精细服务。学校聚焦毕业生实际需求,每年实施“两阶段”就业相关调查,并据此落实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
问计于企,从岗位供给侧精准匹配。学校聚焦就业市场资源,定期分线路、分团队、分行业,走访毕业生就业流向集中的用人单位和区域人社人才部门;每年暑期,校领导带队8条专线,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校院访拓企业370余家。
问教于研,从组织科研上探究方案。学校聚焦就业难点痛点,实施就业课题研究,打造校级—省级—国家级课题申报梯队,以研究引领支撑就业实际工作。
问效于实,从考核实绩上促进就业。学校根据就业形势,结合学科特点和往年就业去向落实情况,按照“四新”学科科学制定全年就业工作目标任务。
问责于岗,从责任落实上护航就业。学校健全就业监测制度,横向形成“日上报—周通报—月对比—年评比”的节点目标管控机制;纵向形成“学生自查—辅导员核查—学院核准—学校督导”的数据监测保障制度。
摘自 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4-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