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咨询电话:020-62789353 联系人:刘老师
咨询邮箱:jsyjyb@smu.edu.cn
咨询QQ群:484384818
学院网址:https://portal.smu.edu.cn/jyyswjs/
微信公众号:南方医科大学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
检验与生物技术学院自2005年建设发展至今,已形成“四系、三所、两中心”的格局,即生物技术系、生物制药系、输血医学系、医学检验系;分子免疫学研究所、抗体工程研究所、生物治疗研究所;教学科研实验中心、转化医学中心;本学院主要承担生物技术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专业设置
本专业共分为三个班,生物技术(创新班)、生物技术与生物技术(制药方向)。自专业建设以来,获得诸多建设成果:2014年生物技术专业获评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2014年生物技术(制药方向)专业获评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019年生物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生物技术专业被列为A类专业;2022年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改革建设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医学检验技术: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水平一直以来位于全国前列,2009年获评教育部特色专业;2010年获评省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评省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2014年获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9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被列为A类专业。
师资力量
学院专任教师中专业技术中高级职称占比88.24%,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1.67%,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占比38.89%。学院坚持“内培外引”的策略,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学术造诣深的教师,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其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各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各1人;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珠江学者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育计划2人,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3人。此外,依托学校十余所附属医院的检验学科群组成了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为代表的庞大医学检验教师团队。
学科与教研平台
学院是学校医学技术和免疫学学科牵头建设单位,基础医学和生物学学科的骨干成员,医学技术学科位列2024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51-200位;生物学位列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34位(前20%);免疫学学科已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全力冲击全球排名1‰。拥有免疫学和输血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医学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开设生物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2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技术专业包括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创新班)和生物技术(生物制药)3个方向。医学检验技术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为广东省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为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019年医学检验技术、生物技术专业获评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生物技术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均被列为A类专业。拥有免疫学和输血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医学技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生物技术(创新班)、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制药方向)、医学检验技术4个本科专业(方向)。
学院科研教学实验室占地3350.5m2,包括万级以上净化实验区227m2,仪器设备总值2325万元。学院拥有4个省级实验室—广东省免疫调节与免疫治疗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型抗体工程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热带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出生缺陷基因工程实验室,5个中心—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医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重大疾病快速诊断生物传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体外诊断协同创新中心,2个基地—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学院也是2个国家级实验室—“器官衰竭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传染病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中心—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应对核化生恐怖医学防护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结核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创新平台—广东省公共卫生创新平台、广东省结核病转化医学创新平台,3个联盟—中国医检整合联盟、广东省结核病科学研究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省健康科普联盟的成员单位。
科研实力
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115项,经费6006.43万元,省级以上课题占83.9%;其中新增科研课题87项,经费4065.5万元。学院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在Cell(IF 66.85)、J Infect(IF 38.637)、J Hepatol(IF 30.083)、J Med Virol(IF 20.693)、Adv Sci(IF 17.521)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99篇,IF总计1524.48,篇均IF 7.66。申请发明专利31项,获授权25项,转让10项。
教学成果与人才培养
学院积极推进“专家教授上讲台、青年教师进实验室,优秀成果入课堂”,落实院系领导听课制度,落实和强化系所集体备课、试讲制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学院开设课程32门,其中《抗体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微生物工程》为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新药开发概论》《基因工程学》为广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有广东省在线开放课程2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所有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授课,所有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深化科研反哺教学机制。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教学改革课题37项,其中省级14项、校级23项;主/参编教材/专著9部,发表教学论文17篇;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校级教学竞赛奖3项,校教学优秀奖31人次,1人获评“霍英东教育教学奖”,1人获评“南方医科大学教学名师”,2人获评“南医优秀教师”。近五年,学院教师承担教学改革课题45项,其中省级15项、市级1项、校级29项;主/参编教材/专著6部,发表教学论文16篇;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校级中青年教师本科教学竞赛三等奖2项,校教学优秀奖34人次,1人获评校“本科教学优秀教师”,1人获评“南方医科大学教学名师”,2人获评“南医优秀教师”。学生科研能力强,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35项,其中国家级17项、省级4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授权1项;发表科研论文37篇、SCI收录10篇,其中第一作者13篇;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银奖、“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铜奖、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一等奖、广东省大学生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三等奖、“广东“众创杯”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等省级以上奖励430人次。升学与就业情况好,年均升学率60%以上,上一年度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0.06%,研究生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落实率为100%。
对外合作交流
2016年学院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开展“4+1”(4年国内本科获得学士学位+1年英国硕士研究生)形式联合培养,为有志于出国深造的学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24年,学院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达成“2+2”(2年国内学习+2年伯明翰大学学习)联合培养合作。同时,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国际著名大学建立有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此外,学院与温氏企业、广州市达瑞生物技术股份、优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达成长期合作,每年为我院学子提供一定的奖助学金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基金。
招生专业:医学检验技术、生物技术(创新班)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制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