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

FORENSIC SCIENCE CENTER OF SMU

陈玲:秉持理想与信念,担当新时代法医责任

十月 08, 2024


                            


陈玲,博士,主任法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遗传学会法医遗传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精准医学会法医学分会委员,广东省司法鉴定质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司法鉴定专家库专家,广东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主任评审员。参编人卫版教材1部,指导本科生获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12项,指导研究生获广东省优秀学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市级科研项目7项,参编人卫版教材1部,副主编专著1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3篇、其中SCI论文收录42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与制定3项行业标准,以主要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承担2万余宗检案,在疑难案件鉴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南方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法医物证鉴定室,陈玲已经工作17年。若从2004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算起,这位湘妹子扎根南医大已有整整20年之久。从一个走进实验室的研究生到如今检案和科研经验丰富的主任法医师,她有着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有创新有担当

作为司法鉴定工作者,陈玲自2007年以来,已承担超过2万宗法医物证检案。她的身影在繁忙的工作中来回穿梭,不仅在工作时间里全力以赴,更是在本应休息的无数个日夜奔波在南粤大地,积极参与各种鉴定援助、实验室评审等多项工作。面对紧急任务,即便是除夕之夜,也会即刻赶往实验室,迅速投身到疑难案件的检测工作之中。紧贴检案需求,陈玲积极参与并主导了多项创新检测体系的设计与建立,包括Y36、InDel 50、X-InDel 38、NGS InDel 114等,这些检测体系在诸多疑难案件的鉴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陈玲常说,鉴定工作的实际需求是推动她不断探索与突破的不竭动力。刚参加工作时,她面临的一大挑战便是组织蜡块DNA检验。她深入钻研,从脱蜡、DNA提取到癌组织和癌旁组织STR分型特征,逐步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检验方法。这在当时遇到的几宗案件中得到了验证:有几位乳腺癌患者术后多年安然无恙,于是对病理组织蜡块提出质疑。陈玲采用建立的“二甲苯脱蜡+乙醚脱脂+过柱纯化”方法,成功进行了个体识别,彻底打消了当事人的疑虑。同样,面对患者对流产组织蜡块的怀疑,她通过镜检对蜡块中的母体组织和葡萄胎组织进行精准分离和检测,揭示了葡萄胎组织的STR分型结果均符合孤雄完全性葡萄胎特征,使患者得以释怀。

面对痕量降解检材检验的难题,陈玲再次展现了她的专业素养与坚韧不拔。她深入探索脱落细胞取材、DNA提取等关键技术和方法。在受理公检法系统送检的各类案件中,即便面对蛾子飞出、爬满虫子、霉迹斑斑等状况百出的检材,她依然保持着技术上的自信与从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司法鉴定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有爱心有温度

司法鉴定除了寻求事实真相,还要直面群众诉求。身在法医物证权威鉴定机构,对于复杂亲缘关系鉴定、性别基因座和社会性别不一致等疑难案件,除了严谨地进行检测与复核,陈玲会与委托方进行充分的沟通。在过往数万例的鉴定中,陈玲曾发现嵌合体、性反转综合征等情形。面对疑窦丛生忧心忡忡的被鉴定人,她和当事人细致讲解相关生物学机制、对亲子鉴定结果的影响、如何进一步检测等,用专业知识和严谨准确的鉴定结果化解他们的疑虑,帮助解除家庭误会。

不管在本中心,还是出诊到医院、殡仪馆、监狱或困难群众的家里,陈玲始终怀揣同理心,用心感受当事人的痛苦或焦虑,敏锐捕捉当事人的情绪波动,适时给予温暖慰藉与专业解答。在对儿童尤其是自闭症儿童以及残障人士的取样过程中,她也能极尽温和,展现出超强的耐心与细致,整个采样过程鲜少哭闹。曾有一次,在帮助自闭症青年做完同胞鉴定后,他的姐姐特意送来了一张写着“感谢你们所做的一切”的小纸条。这份来自受助者的心意,对陈玲而言,是鉴定工作中最为珍贵的爱心回馈,也是她持续传递专业与温暖力量的不竭动力。

与时俱进,不断突破

近年来,随着公检法系统对法医鉴定需求的不断拓展,诸如体液斑的组织体液类型鉴识、沉积时间推断、以及野生动物种属鉴定等需求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陈玲带领学生,毅然投身于法医微生物组学的鉴识理论和应用研究之中,成功建立了基于高通量测序与人工智能(NGS-AI)的体液鉴识体系,以及高效便捷的毛细管电泳快速鉴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利用微生物进行个体特征刻画及体液斑沉积时间推断。与此同时,基于多组学CRISPR快检技术,深入研究野生动物种属鉴定方法,并积极参与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

在日常教学中,陈玲常向学生强调,法医学领域仍有很多的实践难题亟待攻克,虽任重道远,但围绕实践需求的研究工作却充满乐趣与挑战。她总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踏入科研之门。在法医物证实验课上,陈玲创新性地融入微生物标记用于唾液鉴识,并鼓励学生将其和传统实验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深化理解。一位本科生如此评价她的课程:“我非常喜欢上陈老师的课,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她鼓励我们思考、发现问题,那时我才逐渐体会到实验报告的意义以及如何巩固自己的理论基础。”另有研究生毕业时深情表达:“陈老师是带我进入科研道路的引路人,她的认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在课题进展过程中,她给予我最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大胆地设想和开展实验。”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是孕育新知、启迪智慧的圣地。陈玲深知,司法鉴定工作承载着独特的公益使命,唯有秉持理想与信念,方能肩负起新时代法医学工作重任。面对委托方表达出的诸如“前面几家机构都不受理,你们机构能受理,太感谢了”之类的感激之情,陈玲深感对方的信任与期待,同时也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作为司法鉴定人和高校法医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司法鉴定研究,开发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征途中,他们不断攻坚克难,一路前行!